【预警时间】
2024年3月20日
【预警分析】
校园欺凌是指学生之间存在的恶意行为,包括身体暴力、言语辱骂、社交排斥等。近期省内外出现多起校园欺凌事件,校园欺凌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伤害,还对班级、学校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负面影响。校园欺凌与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问题、学业成绩下降、自尊心下降和社交困难等有关。受害者往往感到孤立、焦虑、抑郁,并且在学校中表现出退缩,缺之安全感。因此,学校和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有效处理班级欺凌,为学校创造一个安全、友善的学习环境。
【近期案例】
2024年3月10日,邯郸市肥乡区,一名13岁初中生长期遭受3名同班同学的霸凌,并被这3名同学杀害,其尸体被掩埋在北营村南侧的废弃蔬菜大棚内。
2023年12月4日,广东一名初中生,被3名同学殴打至昏迷不醒,几乎成了植物人。医院检查发现,孩子的脑部严重水肿,生还的希望非常渺茫。
2024年3月14日,四川凉山州冕宁县一名14岁少女纠集多人,持管制刀具对一名13岁男生进行薅头发、脚踹,逼着男生下跪等长达八分钟的霸凌。
【预警人群】
学校全体学生。
【预防重点】
一、欺凌种类及表现类型
根据欺凌的不同手段及方式,可将校园欺凌分为肉体欺凌、精神欺凌、关系欺凌三种。
1.肉体欺凌,即通过硬暴力手段,对被害人的身体或肉体进行故意伤害、凌辱、折磨等以达到欺凌的目的;
2.精神欺凌,即通过软暴力手段等有损被害人的人身尊严和人格的方式,主要通过言语谩骂、造谣诽谤等方式对被害人进行精神折磨和羞辱。
3.关系欺凌,即基于嫉妒、泄愤等原因和目的,以围设小团体,恶意诽谤等方式孤立、排斥打压被害人,使其缺少归属感和团体关系支持的校园欺凌方式,如孤立排斥特定人、社交敌视等。常见于女性施害者群体的欺凌方式关系欺凌。
多数的校园欺凌犯罪案件中软暴力和硬暴力兼而有之,关系欺凌往往也伴随着肉体和精神欺凌。校园欺凌的动机往往与逞强好胜、斗狠立威有关,可分别表现为“逞强好胜型”“寻衅立威型”“控制尊严型”,另有些案件是基于双方过往矛盾没有得到彻底化解或重新激化,可称之为“旧仇未报型”。
二、常见手段及工具
近年来,校园欺凌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多样化:常见的欺凌行为有肢体暴力,攻击行为,如推搡、打耳光、搜身、拳打脚踢等;在以软暴力为主的精神欺凌中,嘲讽辱骂、拍摄脱衣裸体视频、下跪、戏谑型唱歌、为欺凌者按摩、刷碗和打洗脚水等服务手段屡见不鲜,关系欺凌与肉体、精神欺凌不完全隔绝,往往具有连带属性,很多案件中关系欺凌是肉体、精神欺凌的先兆。使用工具随意性突出,大多为刀、棍、棒类,还有诸多案件在现场随机选用了拖布杆、啤酒瓶、桌椅板凳等。
三、防控措施
(一)家庭管理方面
增强家庭与学生之间的沟通。父母与子女之间多一些有效的沟通,在面对冲突矛盾时对孩子要有正确引导。家长优化正向社会联结,引导青少年合理处理人际矛盾。道德环境作为家庭环境的核心,其协调性对青少年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。
(二)学校管理方面
1.加强对苗头矛盾的关注。各单位要对学生之间矛盾苗头及时关注,不要企图息事宁人,秉持“小孩子的事没什么大不了”的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,批评教育是常态处理方式。一味迁就的保护无疑将对受欺凌者及其家庭造成二次伤害。加之校园欺凌的破窗效应,少数受害者可能会不甘长期受辱择机报复,从受害者变成施害方。
2.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,重点关注特别“孤独”的学生。各单位可积极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,成立学生心理档案,重点关注那些经常独来独往、性格偏内向孤僻、缺少情感支持的学生,一旦他们遭遇重大挫折,可通过从心理咨询室中获取帮助,如向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倾诉内心的不满与愤怒,获得鼓励,疏导自身情绪,从而调节不平衡的心理状态,减少自身的暴力欺凌言行。为受欺凌者开辟专门的心理救助渠道,并在欺凌事件发生后主动为受欺凌者安排心理治疗,避免受欺凌者心理负面阴影的扩大。
3.建立检查机制,重点排查安全隐患。各单位要落实各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,全面排查整治辖区安全隐患,严防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及无关人员进入校园。